close
這麼多年來,我終於發現:很多事情根本不是原來的那一回事。
成績好的孩子,是真的聰明嗎?
成績差的孩子,是真的愚笨嗎?
未必。而且,常常相反。
在這個以成績作為唯一評量標準的教育環境,人們想盡辦法讓兒童提早學習,制定統一齊頭式的標準,先入為主地假設「一樣的年齡,就該有一樣的理解度跟表現」,如果跟不上的孩子,往往就被貼上“不是讀書的料”的標籤,年復一年地任由自信心被漸漸啃噬⋯
有沒有想過,問題可能出在「眼睛沒辦法好好對焦」、「想看卻看不清楚」、或「大腦根本沒辦法處理眼睛看到的東西」?
沒有想過是吧,這很正常,因為視功能與視知覺的觀念,在台灣還是一片荒土。
印度電影<心中的小星星>舉的例子很好,如果把一位聰明人士丟到文字語言完全不通的外國,在還沒有懂得當地文字之前,肯定沒辦法法坐在教室一整天,遑論還交得了作業、考試考得好!你能說他笨嗎?
今天,一個孩子如果坐在教室裡,但是沒辦法看清楚課本上的字(視功能出了問題),或是有看沒有懂(視知覺出了問題),就像被丟到一個聽不懂、看不懂的外國一樣,卻沒有人能夠幫助他。甚至,連自己的爸媽也不能同理諒解⋯
你能想像那份無助跟孤獨嗎?
上星期天,10月29日,「與學習相關的視覺障礙-- 診斷與訓練」在中山醫學大學開啟了跨領域的結合。中山醫大攜手<台灣低視能防盲學會>,邀請了董曉青眼科醫師領軍,與何銘軒特教老師、陳慧桂職能治療師、吳承臻視光師,為這ㄧ類視覺性問題導致學習發生障礙的孩子,揭開了ㄧ扇希望之窗。
「閱讀」,絕對是需要學習的技巧。閱讀,開啟了知識的大門,卻不是人人都有帶著完善的裝備來到世間。
想ㄧ想:
看得到就等於 "看得準" 嗎?
看得準就等於 "看得清楚" 嗎?
看得清楚就等於 "看得穩" 嗎?
看得穩就等於能夠 "看得久" 嗎?
有看到,就等於"有理解"嗎?
答案都是「不一定」。
沒有什麼事情是理所當然的。
事實是:人類其實是用大腦在看東西,並非用眼睛。
能夠正常地使用眼睛和大腦,連結、整合所見事物的人,是幸運的;但是切莫忘記,不是每一個人都帶著這份禮物。更不要因為有人沒分到這個禮物而排擠他,任由他只能暗夜哭泣。
演講中,董醫師也語重心長勉勵大家,身為醫事人員,應兢兢業業仔細診斷,千萬不要淪為見獵心喜,斷章取義、商業化誇大操作。
YES!最困難的從來都是有權的無能,有能的無權。
我們能做多少算多少,把每個當下盡力為之吧~
(原文載自2017年11月01日臉書)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