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中華民國校護協會與教師、家長代表,前幾天舉行記者會,怒轟現在的教育部視力政策(裸視小於0.9,就必須全面發單就醫,就醫率需達95%)是本末倒置,過度重視「醫療」,忽略「用眼環境」的改善,反而造成家長帶學童勤跑醫院診所⋯⋯,不堪其擾。
身為眼科院所,我的看法是,教育部、家長、甚至整個社會,有個共同的問題:大家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-- 到底,我們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下一代?
前天是母親節,我也算是資深家長,稍微有資格分享一點小小的心得。
我的體會是:孩子是父母的生命導師。
我的青少年過程,是個旁人眼中的勝利組,出身寒微卻ㄧ路求學順利。連我都一度以為「只要我努力,沒有什麼做不到。」,直到女兒來臨後,我的驕傲心才慢慢地消溶了。
女兒擁有與我完全不同的特質,起初我也想如同雕塑般塑造她,但是很快地我就放棄了。而「放棄雕塑她」是我這一生最聰明的決定之一。
她的慢性子,對照出我的「反應敏捷」其實只是「生性急躁」;她對事物的保守觀察,對照出我的「容易掏心」只是在「乞求肯定」。她是個晚熟的孩子,教我了解到,我只是符合社會模式的運作,空有聰明卻無智慧。
我當母親這個角色,後來學到的最大心得是:
應該讓她做她自己。
是呀!賽斯的教導:如果一個孩子生來本是要成為一朵玫瑰,為什麼我們非要想盡辦法教他(她)學習當一株蓮花?
請自問,你的孩子究竟是一朵玫瑰、還是蓮花?有多少家長回答得出來呢?
我真的沒有擔心過女兒的未來;但奇妙地,她一路以來總是與幸運相伴。不只我,我發現其他不擅長操心煩惱的媽媽們,她們的孩子也都好好的。
我們都知道目前的教育政策有問題,我們都知道孩子被過多的功課壓力啃掉快樂;但是,在大環境改變之前,我們可以先做的是,建立孩子的健康心理。
可不可以跟孩子說:「寶貝,分數不重要,你能夠學習到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。」
或者是:「嘿,孩子,你不必比人強。你就是你,學校或老師的要求,也許並不適合你。你盡力就好,我為你感到驕傲。」
又或許:「孩子,你慢慢來。我覺得你夠棒了!」
(這是我跟女兒常講的幾句話)
沒錯,不必過度重視醫療,但學校、家長、整體社會的大人們,如果繼續搞錯重點,以為台灣的下一代應該塞進更多知識、設計更多競爭、追求更高學歷⋯那麼,我可以預言,無論再投入多少金錢與人力去做視力保健,依舊是白忙一場!因為沒有搞對重點。
重點是:我們到底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下一代?
第一種:快樂的、有自信的、有創造力的、遇到挫折會一笑置之的、永遠相信自己是很棒的?
第二種:焦慮的、不敢踏出舒適圈、遇到一丁點挫折就怨天尤人、永遠認為自己還不夠好,所以要勉強自己追求所謂成功的生活?
大家覺察到了嗎?台灣癌症居高不下,都是第二種人構成的呀!真心希望,我們的下一代,都能被我們培養成第一種人。
那才是真正的健康。
(原文載自2016年05月10日臉書)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