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/13 的貼文談到,「後天用眼環境」的影響力佔一半。後天用眼環境,又可以分為外在環境與內在環境(視功能)。
 
提到後天用眼環境,多休息、少用3C等的基本常識,每學期學校講的已經夠多了,我就不需要再贅述。
 
今天要探究的,是幾乎沒有被注意過的觀念:“中心視力” 必須和 “周邊視覺” 同時完美搭配,才不易導致歸類於退化的眼睛疾病- - 近視。
 
「周邊」視覺的重要性,超過一般人的想像。
 
什麼是周邊視覺?用一張圖片說明:
 
當你看遠時,一定會選擇最想要看清楚的標的物(圖一),此時目光會集中在一個小範圍,隨著目光移動,依序納入更多的標的物,於是在大腦建構出整個眼前畫面。
 
0823-1.jpg
 
 
做個簡易的自我測試:向前伸直右手手臂,豎起大拇指,盯著大拇指的指甲,專心盯5秒鐘。然後,目光依舊緊盯大拇指指甲,但是用餘光(注意:注視的焦點依然是大拇指甲)感受一下,比起拇指,周遭的其他物體是不是比較模糊?而且是越遠的越模糊。
 
換個場景,我們來看近的:當你把速度放到極慢,集中目光,閱讀一行文字時(圖二),其實,目光鎖定的那個字最清楚(正常視力1.0),但是再往旁邊的字體,就會漸次模糊。當然,我們在閱讀的時候,是非常快速的,連續的許多動作會在大腦中串聯,所以察覺不出這麼微細的狀態。
 
0823-2.jpg
 
 
為什麼會這樣呢?原理很簡單,因為我們接收影像訊息的視網膜,在其上最重要的感光細胞組織,就是以『同心圓』的方式來排列的。(圖三)以中央凹為正中心,往外一圈是旁中央凹,外圍則是周邊中央凹。三者組成黃斑部區域。
 
0823-3.jpg
 
中央凹、旁中央凹、周邊中央凹,這由內往外的三個區域,各自配置了不同密度的感光細胞,各司不同功能。
- 中央凹fovea是重中之重的精華區,所謂視力1.0 ,是由中央凹的像素呈現出來的,中央凹的範圍只有整個視網膜的1%而已。所以“目光如豆”是真的,不是在罵人。
- 再往外一圈是旁中央凹parafovea,像素較低,視力掉到0.4~0.5左右,但在近距離閱讀還足夠用。
- 最外面一圈是周邊中央凹perifovea,像素更差,視力只剩0.2左右。
- 再更往外到了周邊視網膜peripheral retina,視力更差,;但是視角60度以內的視網膜,仍然可以創造出3D立體的視覺。(圖四、圖五)
 

0823-4.jpg

0823-5.jpg

 
上帝為什麼要設計出『中心』、『周邊』的區別呢?
長話短說:『中心』的功能在於看清楚,而『周邊』的功能在於幫助中心融像。一靜、一動。互相牽成、互相約束,於是合作無間。
 
這是我的恩師,來自台灣的董曉青醫師,與馬來西亞的視光醫師Dr. Stanley Tien 在講學中不斷強調的觀念。
 
很多檢查與測試,都只聚焦在中心的視力,完全忽略了周邊的視覺,這是不科學的。因為人類的視覺活動,如果沒有周邊視覺,中心視力就如孤軍奮鬥,不但辛苦,一定會出問題。
周邊視覺,不但位置要對,而且強度也要對,才能完美地喚醒中心視力&融像,同時中心視力也促使眼外肌做出回應,調節周邊視覺。一連串精密的的互動、回饋、連動,構築出清晰、穩定、舒適的視覺品質,如果每個環節都恰如其分,可以預言,近視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。
 
臨床上,視功能有問題的孩子,諸如內聚不足或內聚過度,近視都很容易不斷飆升。如果沒有去抓出內在因素,要怎麼談得上去控制近視呢?
 
我常說,控制近視不是一廂情願地用想像的就能奏效。眼睛的近視,是屬於光學的問題;光學的問題,就要用光學的方法來解決。點眼藥水、吃營養素,是屬於化學方法,都不是光學的方法,怎麼能夠有效處理近視呢?用錯了方法,磋跎了時機,孩子的眼睛不斷增長,時間是不會等人的。
 
所以,這就是我們目前在做的事情:調配中心視覺(PVS專利)+改變周邊視野(強力周邊離焦)。
運用的是特殊設計的隱形眼鏡:角膜塑型硬鏡、SMR、鞏膜鏡。每種鏡片都有PVS與周邊離焦的基本配備,和視網膜的自然結構相呼應。
(圖六)
 

0823-6.jpg

“近視控制” 的水,真的很深啊⋯⋯
 
(圖片分享自http://xn--researchgate-di9u335lyx5b8j0c.net/、en.wikipedia.org、www.quora.com 等網站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芮安眼科 的頭像
    芮安眼科

    芮安眼科視光診所

    芮安眼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