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許多家長總是問: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小就近視?而且度數還這麼深?無論我們試過任何方法、點了好多年的藥水、也常常量眼軸,為什麼都沒有效果?
 
我總是先問:爸爸近視幾度?媽媽近視幾度?
不必看世界論文的研究結果,從我們這些年來門診的記錄來看,「遺傳因素」真的佔一半以上。
 
有的家長會懷疑:「真的嗎?可是,我是從國中以後才近視的,一近視以後很快就到高度。」
 
是的,問題是:家長的童年,並沒有現在這麼多充斥的手機、平板、電腦。所以,家長開始近視的年齡,會比現在這一代來得要晚許多。
 
我自己的父母都是遠視,雖然從幼稚園中班就開始學習寫字,但是我也是到了國中一年級才開始近視的。一路讀書考試熬夜,到了大學後近視總算穩定,最終將近400度。如果我的父母也有近視,那情況就不只如此了,恐怕我也是高度近視!
 
全世界都在絞盡腦汁探索近視的原因,好對症下治。從我自身的例子,和這麼多年的臨床經驗,我大膽地推論:
「遺傳因素」決定 “幾歲開始近視”、
「後天用眼環境」決定 “近視結束於幾度”
 
這樣的理論,比較能夠解釋:為什麼有的孩子電動打一整天都不太會近視?而有的孩子3C都不看、運動也充足,近視卻停不下來?
 
那麼,所謂的「遺傳因素」,可以有更明確嗎?國內專家曾指出,影響近視的基因有100多項,所以很難有疫苗。但是,所謂親子遺傳,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形體相似,例如說面貌相似、體質相似等等,那麼,眼球形狀能不能相似?
當然可以呀!
 
容易近視的眼球,或許跟眼球的特有形狀有關係。假如爸爸或媽媽的眼球形狀容易近視,孩子又長得像爸爸或媽媽,那麼,是不是孩子也同時接收了相似的眼球形狀?
 
我的老師,來自台灣的董曉青醫師提出了『人類眼球的形狀或可決定近視結果』的理論和專利。
 
古今中外的眼科研究,大概從來沒有人提出:每個人的眼球形狀都不相同。也就是說,「眼球形狀」從來沒有被列為必須被分類的條件參數。董曉青醫師是第一人!
 
如果不去探究眼球的解剖構造不同,而只是一股腦兒地量眼軸、眼軸、眼軸,難怪對控制近視還是力不從心。
機器給的數字是很方便,但是如果沒有機器就沒有想法的話,毋寧是危險的。
 
既然眼球形狀有很多可能性,那麼同樣的眼軸長度,是不是能代表同樣的形狀?
當然不是啊!就好像,一樣是身高170公分,有可能是瘦子、也有可能是胖子,絕對不能說只要是170公分,就可以穿一樣尺碼的衣服,對吧?!
這個道理如此簡單,卻沒有被關注過。
 
一樣的眼軸長,搭配的角膜弧度和水晶體屈度,都可能有不一樣的搭配(見圖一,三個眼球的眼軸長一模一樣,但是整個眼球的形狀卻差異甚大)。
 
也有的家長會說:「我爸媽都沒什麼近視,我卻是高度近視,所以我應該不是被遺傳的。這樣,我的體質還會再遺傳下去嗎?」
 
我還有另一個大膽推測:即使是上一代沒有近視,但下一代因為後天用眼環境的因素而近視了,近視導致眼球產生變化,這樣的訊息也許也許會編入基因密碼,然後傳給下下一代。這個靈感來自『演化論』的「趨異演化」。所以台灣的近視程度,一代比一代嚴重。
 
那麼,如果遺傳到了容易近視的眼睛,是不是就一定會變成高度近視?
那倒也沒這麼悲觀。別忘了還有「後天用眼環境」的影響力佔一半喔!後天用眼環境,又可以分為外在環境與內在環境(視功能)。
 
限於篇幅,後天用眼環境,我們下次再聊。
 
Namaste!!!
 
(圖一轉載自網路)
20210713

0713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芮安眼科 的頭像
    芮安眼科

    芮安眼科視光診所

    芮安眼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