配戴SoftOK SMR的小晨定期回診,媽媽看到我幫他測量眼軸,好奇地問:「芮安醫師,眼軸如果比去年加長了,是不是就代表近視也一定增加了?」
我回答:「當然不一定。」
小晨媽媽覺得意外:「可是我聽人家說,眼軸加長,就表示近視加深了。為什麼妳認為不是呢?」
眼軸,乃眼球從前端表面(角膜前面)到後面的長度(圖一)。如同我們常說的,一般來說,近視越深的人,眼球前後的長度就越長。然而,這個結論是大數據的結論,並非一定能套用在每一個人身上。況且,所謂近視增加與否,是指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(例如去年與今年)的度數有沒有變化,而這個變化並不能只用「眼軸」單一因素來預測。
為什麼不能呢? 理由很簡單,眼球這個光學系統,光線從穿透角膜到抵達視網膜的中心窩,必須通過層層折射的關卡,可謂過了一關又一關,每個關卡都會影響最終的度數結果。
** 眼睛屈光度的簡易計算(圖二):
(角膜折射係數—空氣折射係數)/前角膜面的曲率半徑
+
(房水折射係數—角膜折射係數)/後角膜面的曲率半徑
+
(水晶體折射係數—房水折射係數)/前水晶體表面的曲率半徑
+
(玻璃體折射係數—水晶體折射係數)/後水晶體表面的曲率半徑
=總和為眼睛屈光度數(約略)
簡單地說,
1. 角膜前表面、
2.角膜後表面、
3.水晶體屈折力、
4.眼軸長度
這4個因素都會隨著年齡有所改變。同一個孩子,去年和今年在這四項構造的大小都不盡相同。所以,如果只用「眼軸有變長」來宣告孩子的近視增加了,在我看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,未免浮誇了。
眼睛的度數,是一個總合的結果。新生兒到三歲之間,眼軸會迅速增長(當然整體眼球都ㄧ起變大),到了三歲時,眼軸的長度已經快要接近成人,但是還會以每年約0.1毫米速度增長。同時間內,角膜、水晶體也一起發育;以水晶體來說,會逐漸變薄。當角膜、水晶體、眼軸長度「適當匹配」時,眼睛的屈光結果即為“正常”,匹配不適當則為“屈光不正”(近視或遠視或散光)。
再講得明白些:即使近視度數ㄧ點也沒有增加,孩子今年的眼軸量起來,還是有可能比去年增加。因爲,眼球是整體同步長大,眼軸增長了(往近視走),水晶體卻變薄了(往遠視走),這一來一回,度數被中和掉了。
所以,要判斷近視有沒有增加,為什麼不老老實實地把度數驗準就好了呢?驗光所得的結果是所有參數總和的淨值,何必只看眼軸、斷章取義呢?
小晨的兩眼度數都和去年一模一樣,但是右眼的眼軸長度增加了0.1毫米,左眼則和去年一樣。正如我常說的,人體不是機器,不能ㄧ概而論。
以我自己而言,角膜屈光度在常見值43.0,眼軸卻挺長的, 但是近視只有300多度。可以推論,我的角膜後表面或是水晶體的屈光度讓影像拉得較長,所以較長的眼軸並沒有產生高度近視。
小晨媽媽聽了後點點頭,但是仍然好奇:「芮安醫師,既然妳覺得眼軸不能拿來當作判斷標準,那妳幹嘛還要量?」
我笑笑:「不量量看,怎麼能夠證明外面的說法是錯的呢?」
ㄧ切法,還是要親身體驗過啊!
(圖片二分享自JF之eye的部落格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