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把眼睛解釋為照相機,那真的是錯了。

從前翻開眼科書,總是把眼球比喻成一部相機,但這樣的比喻容易誤導。

 

最基本的不同是:眼睛是「活的」,照相機卻沒有生命。所謂「活的」,就是有機體,就不是一成不變,更不能用目前有限的所知來試圖解釋一切。

 

西醫的盲點之一,是常把人體當作一台機器,忽略了那是一個有自主協調能力、有想法、有情緒、有隨著四季嬗遞改變的“人”。

另一個事實是:不只整個人,身上每個器官、甚至每個組織細胞,都是個獨立個體。

 

如果沒看到這個面向,我們就會用粗糙的方法,得到粗糙的結果。我一直非常感謝從前接受過的中醫教育,它讓我很容易想到眼前的病人是個獨有的個體。

 

眼睛也是一個獨立個體,一個有靈魂、運作精密的小宇宙。我們用眼睛接受光色刺激,卻是靠大腦轉譯圖像、產生認知。請記得:實際上我們是用“大腦”在看東西的。

 

在處理臨床問題時,要不斷思考再思考、學習再學習,切莫掉入自以爲是的黑洞中,以免走不出來。

 

還是那句話:盡信書不如無書。

 

舉例~

【是非題】吾人看近(35公分)的時候,眼球內的水晶體會啟動300度(+3D)的調解力。

答案:理想上是的,但不一定。(所以該送分^^)

 

為什麼?300度是教科書的公式計算出來的:

* 調節需求 (單位diopters)= 1/ 距離 (公尺)

但是在臨床上,可不能一以概之。

 

老花眼就不適用公式,AC/A(調節性聚合與調節比率)特殊的人也不適用,聚合不足或過度的人也不適用,斜位的人也不適用⋯⋯

 

可曾想過,我們看東西的時候,水晶體不見得每次收縮的量(調節量)都一樣?因爲,或許每次調節時,也不是整圈的睫狀肌都同步收縮?還有,看東西時視網膜的錐細胞、桿細胞如何活化?如同輪替?肯定並非一般所想的那麼單一。這些都是值得去探究、思考的。

 

所以,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情況,又怎麼能“快速驗光”?

再者,「兒童近視」的機轉何其多也,怎麼可能只用一種藥物就能搞定?

 

在對於視覺的討論上,國際上開始注意到了「周邊視覺」的重要性。最新的推論是:周邊融像可以影響中央融像,進而幫助兩眼趨向正位。

擬真塑型軟鏡SMR除了周邊離焦超強之外,還有獨特的PVS設計;它們連結到了<周邊融像>這一塊,在控制近視之外,開啟了更多的可能。

 

我們這兒配戴SMR的孩子中,意外發現有人戴了之後從內斜回到正位,也有從外斜回到正位的,這些有趣的案例,暗示著SMR還有許多寶藏等待發現⋯

 

從前學習白內障手術的時候,有時會拿書上的字句去問我的老師,他總會告訴我:「把妳的書丟掉,好好觀察妳的病人!」

 

是的,你也不必盡信我說的話,好好觀察自己以及孩子吧~

 

NAMASTE!!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芮安眼科 的頭像
    芮安眼科

    芮安眼科視光診所

    芮安眼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