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一進眼科,給人深刻的印象就是- - - 好多的檢查儀器!拜儀器之賜,‘許多’問題都可以得到解答。然而,儀器卻不能解決‘所有’問題。我常常跟診所同仁提醒的一句話是:「最重要的不是儀器,是『人』。」換言之,過度依賴儀器是危險的。

 

人,是不斷變動與新陳代謝的有機體,不是一成不變的機器。尤其是眼睛(靈魂之窗),更不能用修理機器的方式來對待。如果缺乏這種觀念,難免走進死胡同。

 

舉兩個最常見的情況~

 

第一問:點散瞳藥水後,得到的近視度數才會準?

答:不一定。

為什麼?原理請參閱今年7月11日的貼文《予豈好辯哉》

 

在這裡舉小信的例子:

小信初診來的時候,主訴從小一就開始點長效散瞳劑,認真點了一年,度數還是一直增加。最近一次的檢查結果說,已經快200度了,嚇得媽媽搜尋到我們,想看看該怎麼辦?

 

小信的瞳孔擴張得很大,看得出來,散瞳劑點得很認真。電腦驗光顯示右眼近視平均175度、左眼75度(圖一)。

B8A5447A-CCC9-4C22-ADBB-F306F299171E.jpeg一般人可能就會下結論:「 你的近視至少有175度和75度喔。」甚至把右眼配上175度的近視度數。

 

但是,再默唸一次吧:盡信儀器,不如沒有儀器。我們沒有完全採信電腦驗光的數據,重新測試後,發現右眼其實只有75度,也就是說,電腦驗光多了100度!(圖二)

B4E7C824-ADB5-4AF2-BA32-98F8961CAE37.jpeg

 

那麼,衛生單位所言「…專業視力檢查需睫狀肌麻痺劑(散瞳劑) ,目的在於讓睫狀肌完全放鬆,才能正確量測眼睛的實際屈光度數,以利追蹤視力變化。」等等,未免有失周延。

 

散瞳劑的確有診斷上的某些意義,但若是無限上綱地認爲  “要點散瞳的度數才準”、“每次驗光都需要散瞳 ”,更甚者將散瞳劑認為是需要天天點、不能間斷的‘神藥’,我認為是「見樹不見林」,實在有待深思啊!

 

第二問:測眼軸(眼球前後的長度)能預告高度近視的機率?眼軸變長就是近視增加了!?

答:都不見得。

原理請參閱今年6月3日的貼文《眼軸加長了,為什麼不代表近視也增加了?》。

 

以小莊為例:

小莊9歲時左眼近視225度 ,以非常精準的眼軸儀器(NIDEK AL-Scan)量了眼軸長度為25.00毫米(2017/08/04);

經過一年多,近視仍然維持225度沒變,但是眼軸測起來卻增長到25.44毫米,一年就增長了0.44毫米(2018/10/19)。(圖三)

DAA5DAC4-C219-44AC-A60B-AC11D0183D41.jpeg

 

國際上認定,眼軸每年的正常生長(近視未加深的情況下),會自然增長至少0.1~0.4毫米不等。既然如此,「眼軸加長 = 近視增加」的說法就不能完全成立;也就是說,如果用眼軸來當作近視發展的唯一指標,在邏輯上就很有問題。

 

既然散瞳、電腦驗光、眼軸的數據都僅供參考,那麼在屈光度數的測量上,什麼是可以相信的?

 

我傾向只相信:

1. 視光水平高的驗光師

              +

2. 考量患者整體狀況

 

絕大多數的事情都沒有捷徑,那我們就老老實實、按步驗光吧!唯有不斷進步,與時俱進,才看得透人與機器的差異。

 

最重要的不是儀器,是『人』啊!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芮安眼科 的頭像
    芮安眼科

    芮安眼科視光診所

    芮安眼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