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經》中的屯卦:「六三,即鹿無虞,惟入於林中;君子幾,不如舍,往吝。」
意思是~不要見獵心喜,故意忽略危險,以致於悔不當初。
在開刀房多年,養成了「龜毛」的職業病,我總會提醒自己:
Do no harm .
「做得了」和「結果好」不見得是等號。我覺得,醫療的最高宗旨,還是要以 “對患者真正有幫助” 為出發點;既不是為了展現醫療人員的能耐,也不是為了一味迎合不切實際的期望,更不是為了助長家屬的恐懼。這「三不」,常常提醒我們,不要悖離醫療的本質。
小可才4年級,近視已經快500度了。媽媽並非不關心,也都有帶他檢查。只是,在控制近視這個課題上,她總是固執於自己的想法,我已不知道能給小可什麼幫助。
例如,2年前初診時~
小可媽媽問:「我們散瞳劑點了好一陣子了,近視才150度,應該不必戴眼鏡吧?!我不希望他戴眼鏡。」
我:「模糊的視力會刺激近視加速,150度的裸視大約只有0.4(滿分100分,0.4差不多為40分的概念),建議妳趕快讓他戴眼鏡喔,這樣對他的近視控制、學校學習、活動安全都有正面的好處。」
媽媽又問:「好吧。不過,我很擔心藥水的副作用,但是又怕不點的話近視就不能控制⋯⋯該怎麼辦?」
我:「與其擔心,妳何不做點功課,知曉用在妳孩子身上的藥物有哪些可能的副作用?倘若妳做過功課後,依然很想讓小可點散瞳劑,他又沒有不適的話,那妳可以點一陣子啊,觀察他的近視是否真的有得到控制,再依照情況決定繼不繼續點藥。」
不過,長效散瞳劑最忌諱點點停停,其近視度數反彈(Myopia rebound)的機會,比持續點藥更高。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28669492
我不會強力鼓吹哪一種方法,但是我也會讓家長擔負起自己人生的責任 - - 選擇的自由意志 & 直下承擔。真的想試藥物,就謹慎、覺察地做看看;不要把力量丟給別人,也別想要100%全贏。(世間事,皆如是!)
後來,4個月前,小可跟媽媽又出現了~
我:「小可媽媽,他的近視又增加囉,眼鏡度數該換了。」
媽媽:「奇怪,我都有去附近醫院拿散瞳劑給他點耶,怎麼又增加這麼多?我擔心天天點的副作用比較多,所以我都會固定休息一陣子再開始點。」
(⋯⋯ 唉,又是主觀強烈、自己調配藥物的家長)
我:「上次我不是有跟妳說,不要點點停停嗎?就算要停藥,也要依順序漸次停藥。不然很可能近視反彈的度數比控制的更多。」
媽媽:「哎唷,我也是很矛盾啊,不知道該相信哪一種理論⋯芮安醫師,我們藥水點完了2個月了,請妳開給我們散瞳劑。」
我:「妳不是知道我不開散瞳劑給孩子長期點的嗎?」
媽媽:「拜託一下啦,不然妳讓我們再點一陣子低濃度的散瞳劑,如果還是沒效,我再讓他眼鏡重配。」
我稀釋了0.01%的Atropine給小可,成全媽媽“再試一下”的期待。
結果,上星期又見到小可(學校發視力複檢回條了)~
小可媽媽:「芮安醫師,他這4個月又增加75度了!可是我們有持續就近去拿散瞳劑呀!」
我:「那可見單是點藥水對他的近視控制並不理想。妳應該改變方法了,他已經快500度了,已接近WHO的高度近視標準。」
小可媽媽:「可能是我點得不夠認真,要不妳再開給我們點看看吧!我很多朋友說,一定要點散瞳劑,我也很徬徨⋯」
天哪,我心裡為小可感到深深的憐惜,媽媽如此的優柔寡斷,犧牲的卻是小可啊。
我對媽媽說:「我不能只當個沒有原則、只聽命賣藥的醫師。對不起,妳們去別家試試吧。」
同一天,小緹全家要搬到國外住了,小緹媽媽帶她來詢問角膜塑型術。
小緹是個近視加高散光300多度的孩子,家族有高度近視的傾向,小緹似乎也接收到了近視的基因,才小二,半年來增加了100度近視。
小緹的度數對我們來說,要配角膜塑型術沒什麼問題,問題在於她沒辦法定期回診。
我跟媽媽解釋:「角膜塑型術是個需要定期回診給驗配醫師追踪、親自檢查的療程,如果無法做到這點,我不會幫妳們配角膜塑型。我不能展現完我們的技術之後,把所有的照護責任都丟給妳們自己。」
小緹媽媽問了好幾次,想幫孩子用塑型控制近視的渴切溢於言表。但是,羅馬不是只有一條道路能通,總有別的辦法的。不要給孩子成績壓力、多戶外運動、多陪伴孩子,也都是很好的方法呀!
君子幾,不如舍,往吝。
有所不為,有所必為啊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