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很多孩子迎接放榜,我有些話想和家長們說。
馬來西亞的視光大師Stanley Tien說:近視是一種對環境不得不然的適應。
賽斯說:近視是因為對世界充滿恐懼和不安全感。
現代醫學:Stress (壓力) 會導致近視。
與其說,我們在治療孩子的近視,
不如說我們更想醫治孩子的『心靈』。
想要醫治孩子的心靈,
必須先矯正父母的『視角』。
除此別無他法。
這次的新冠疫情,應該已經讓很多人驚覺:原來生命中所謂重要的事情,在“健康” 的面前,都值得謙卑、可以捨棄。
那麼,當父母的,能為孩子爭取的頭件大事,不就是身體和心理的健康嗎?
小賢才4年級,近視就已經高達700度。他圓圓胖胖的,其實長得很可愛,卻總是沉默,甚至還有一抹驚惶。尤其是媽媽站在旁邊的時候。
小賢的近視不斷快速增加,除了幫他找出視功能的問題之外,眼鏡的鏡片還是得更換掉。
挑選鏡框的時候,媽媽一直想主導,我跟媽媽說:「孩子有自己的審美觀,你讓他先選自己喜歡的,他才會珍惜而且認真戴。」
小賢媽媽說:「可是他選的框很醜。」
我忍不住笑:「我們大人選的,他也覺得很醜呀!不然他幹嘛不要?」
小賢媽媽語塞,不得不承認。
接下來聊天,小賢媽媽提起母親節:
「醫師,妳們評評理,他跟弟弟畫母親節的卡片,竟然是送給爸爸欸,他們說爸爸對他們比較好。我為了他們的近視,跑那麼多地方,花那麼多錢;還有,他們讀書,我都一直陪著,結果他們比較愛爸爸⋯」
小賢在一旁,不敢講話。
等小賢去驗光的時候,我跟媽媽講:
「妳陪他們讀書,可是卻拿著棍子,妳把讀書這件事變成一種折磨,小孩子怎麼可能在讀書上會有成就感?」
媽媽驚訝:「我都是希望把他們鞭策成材呀!這樣不對嗎?」
我:「當然不對!妳問自己,如果妳從小媽媽也是逼妳讀書,妳會不會看到書就怕?更何況很多小朋友並不是坐不住,是眼睛的功能沒有發育得那麼好,沒有辦法持久閱讀,並不是故意不專心。
另一方面,妳可以想像看看,如果孩子被妳敦促上了名校名系,卻成為一個不快樂的人,妳願意嗎?或者是,在他的心裡留存著一個心理創傷:在我媽媽心中,我快不快樂不重要,成績最重要;我比不上那張成績單。妳,把孩子看成比生命還重要,難道願意孩子這樣看妳嗎?」
不要以為我在危言聳聽。我認識的許多人,都留著這樣的心理創傷。這種心理創傷,足以把「愛」變成「恨」。社會版面上的親子悲劇,很多都是這樣形成的。
有誰願意孩子的內心深處恨著自己?
所以,我認為,父母最大的功德,不是把孩子教養到名利雙收,而是,讓孩子成為一個真正有自信、會自我欣賞的人。想達到這樣,必須先讓孩子感受到 “我擁有父母無條件的愛”。
藉由視力的治療照護,我們看到孩子近視的原因,絕對不是那麼簡單。身體是心靈的一面鏡子,要杜絕近視增加,先從孩子的心理健康開始吧!
被愛夠了的孩子,才有能力愛別人。
孩子可以坦然地愛自己的爸爸媽媽,想想都覺得好幸福呀!
NAMASTE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