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兒童近視」已然成為國家重大議題,很多家長們到過很多眼科求診,長久下來也對一些眼科術語相當熟悉。
很常被問到:「芮安醫師,為什麼你們檢查視力沒有每次都散瞳?」為什麼要每次都散瞳呢?驗光的方法不只一種,程度有深有淺,結果有對有錯。如果我們經由正統驗光判讀,得到的結果比散瞳後電腦驗光更準確,那麼,又為什麼要每次都散瞳呢?
用散瞳劑把睫狀肌麻痺掉,水晶體理論上將完全放鬆,然後再用電腦驗光機器來測量,得到的數據排除掉患者的調節力,所以正確性、重覆性會比單獨做電腦驗光來得好。因此普遍被採用為判定有無近視的「方便法」。
但是,這種方法可以當作 “參考”,卻不宜當作 “鐵律”。因為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它的可信度。(請參考2018年12月11日《盡信儀器,不如沒有儀器》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577594098961164/posts/1947323508654876?sfns=mo)
除此之外,台灣目前對於兒童近視的對治,只停留在單眼視力如何如何,而忽略雙眼視覺、視功能的重要性。視覺可是會影響視力的,大家知道嗎?
以「散瞳後電腦驗光」這個普世作法來說,為什麼不能當作 “鐵律” ?
首先,人是活的,眼睛也是活的,散瞳形同讓眼睛肌肉完全麻痺,然後去測度數;好比讓一個人沉睡,然後再去量他的血壓。想想看,當這個人醒來之後,他要起床、要活動、有情緒,血壓會不會跟剛才一模一樣?
沒錯,有一個因素必須被考量,那就是Tonic function (肌肉張力)。當正常眼睛沒有散瞳時,眼睛的調節、聚合功能會自行運作,會表現出比完全散瞳時更高一些的度數,那才是合理值。
昨天,《2019國際視光研討會》中,來自澳洲及美國的兩位教授Dr.Hannu R.V. Laukkanen及Dr.Scott Calvin Cooper都強調:
不必散瞳也能量出正確的驗光度數。
來自馬來西亞的卓越專家Stanley Tien 也補充:散瞳的數據,也常常反而比實際度數更高,不可盡信。而且,如果以長效散瞳劑來控制近視,當一直加強濃度卻無法阻擋近視增加時,就表示這個方法行不通,應該要認真思考尋求其他方法。
以我們而言,不會故意排斥哪一種方法,但也絕不會認為哪一種治療可以不問個人狀況、不問有無副作用,對每個人都能一體適用。我們也會在門診散瞳,但只限於要宣告“真正開始近視了”的時候;或者是短期內近視狂增,我們試著點點看低濃度散瞳劑,但是二到三個月就應停手,以免眼球肌肉鈍化。
在驗光這個工作上,我們不用方便法,我們老老實實修行。
NAMASTE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