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國外的一份研究報告:到了2050年,全世界的近視人口將超過一半。近視將成為人類的健康新課題。
其實,今天在台灣,小學生的近視比例早就遠遠超過一半了(為什麼要在這方面拿世界第一啊?)⋯
近視這項課題,跟房價、空污一樣,政府交出的成績單說是嚴重不及格也不為過。
到現在,該修正的升學主義不動如山,該認真預防的近視也只有用了20多年還在用的一招:散瞳劑、散瞳劑、散瞳劑⋯ 認真執行的也只有每學期的視力篩檢。
長效散瞳劑在國外是極少被用來給孩子點的,因為考量副作用多。(註1)
為了孩子的長遠健康,我們還是自立自強吧,多多吸收採納國外開放的新觀念,免得孩子淪為封閉體系下的犧牲品。
「周邊離焦」是近十年來被公認能夠防止近視增加的有效方式。由休士頓大學的視光博士Earl L. Smith III 開始實驗提出。(註2)
Earl L. Smith III 博士認為,近視眼軸拉長,如果佩戴有框眼鏡,眼睛透過鏡片所接收到的影像,將會形成“中央投影在視網膜上,周邊投影在視網膜後方”(圖一),如此一來,投影在視網膜後方的影像將誘使眼球往後生長,遂讓眼軸一併越變越長,近視也越來越深(影像罩理論)。
這個理論,說明了為什麼近視即使戴上眼鏡也會逐年加深。
相對地,Earl L. Smith III 博士也支持另一個觀點:有近視卻不戴足度的眼鏡,更糟!因為連中央的影像清晰度也失去了,這樣近視增加的速度更快。
反之,如果能使眼睛接收到的影像,中央落在視網膜中心,且周邊落在視網膜“前方”,實驗的結果是近視增加的速度將大大降低。
其他各國的研究團隊也紛紛發表支持的論文。(註3)
因此,世界各國自此朝這個方向研究發展。先是夜戴的角膜塑型術在臨床上證明確實有效,後來有框眼鏡也推出周邊離焦概念的鏡片(礙於鏡片與眼睛有一公分多的距離,無法精確調整投影到視網膜的影像,所以效果有限);然後,前幾年開始,技術又往前邁了一大步,開始將周邊離焦的形狀「直接作在軟式鏡片上」,其優異處在於可調控的周邊離焦,穩定且可預期。(註4)
而分成上下雙焦點的隱形眼鏡,效果就差了許多。(註5)
2013年,Earl L. Smith III 博士在其論文中,又提出了一個更深入的理論 -- 周邊視覺可主導中心性的眼球發育。簡言之,視網膜“周邊”的影像效果能夠決定近視是否能夠被制止,而不是過去認為的“中心”影像效果來決定。(註6)
因此,如何讓視網膜的黃斑部中心看得清楚、再加上周邊影像聚焦在視網膜的前方,極可能就是醫學上控制近視的終極武器。
英雄所見略同, 我們目前使用的SMR軟鏡不但有最強大的周邊離焦,還有董氏PVS優廣視野的專利設計,結合【調節控制】與【視覺認知】,難怪至今臨床上的效果讓人讚嘆不已。
許多人都沒聽過有一種周邊離焦的軟鏡有效,那是因爲,台灣的訊息實在不夠流通。也是我們必須在這裡分享的原因。
(註4)Multifocal contact lens myopia control. Optom Vis Sci. 2013;90(11):1207–1214.
後言:臉書的本質是一種分享的精神。我寫臉書,無非是希望用深入淺出的方式,讓大家輕鬆地得到一些有用且真實的訊息。但有的讀者卻會產生過多的期待與要求。
有的人希望在臉書上我就能夠完全解決他們的臨床困擾,還有幫他們拿主意;有的人會希望我在臉書提供文獻或研究(是要把臉書搞成學術期刊嗎?)⋯其實我內心的反應大概都是:
我很樂意分享,但是,請你自己也要用功一點啊~~~
上網Google一下,我講的東西在國外的網路差不多都能夠查到。國內的網頁就不敢講了,有些新的觀念,即使台灣之外都已經被討論地沸沸揚揚,而在國內卻靜悄悄的。
我們一起用功&努力,好嗎?
(原文載自2017年11月13日臉書)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