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年將至,和大家分享上師的教導及祝福~~無知並不可喜,它不等於『單純』;人們要追求強而有力的認知,要自問每一件事 “為什麼要這樣做?”
年輕時,我也自認是一個“單純”的人,心想,聽長輩的話就好了呀!聽老師的話就好了呀!聽長官的話就好了呀!以為讓自己成為一個不會說NO的人,這樣人生就會很順利的。
結果,當然是很慘的。我不想質疑,其實是懶惰,懶得花心思、懶得面對衝突,就照前人的模式做;結果,老天是不會鬆手的,課題往往都不得不重新再做。
因此,我非常反對幾十年來的填鴨教學方式。我們已經受害不淺,何時教育能真正翻轉?何時學校能教孩子要學習判斷能力,了解事物從何而來、將去何方,然後該如何應對,而不是一味塞知識給下一代?
一位角膜塑型的小朋友,本來近視控制得好好的,升上國一之後,才一學期就加深了75度!媽媽說:「芮安醫師,我正想請教妳⋯他讀了這個明星國中,每天上課到晚上7點,回家以後還要抄寫到11點。老師要求得非常嚴格,考卷寫答案要一字不差,跟課本不一樣的就扣分;算式也要跟老師教的一模一樣。我覺得,他上國中以後變得很不快樂,腦筋也變鈍了,不像小學的時候天天打球很開心。」
「那為什麼不轉學?這種教學是在訓練機器人,不是在培育國家的棟樑。」我馬上不以為然。
媽媽很振奮:「妳也覺得這樣是吧!我回去跟爸爸討論。」
當然是呀,現在或未來的社會,都不可能是靠“不敢和課本不一樣”的人撑起的。
課本是上一代寫的,我們如果這樣教孩子,下一代還會比我們更強更厲害嗎?用腦子想想,答案就很清楚。
因此,在門診,我不會因為小朋友問很多問題就不耐煩,也不會特別讚賞有禮貌、會問好的孩子。太符合制約的孩子,最大的好處只有「便於大人管理」。一味要求孩子盲目服從指令,只會扼殺孩子的創意和想像力。
而未來的世界,是有創意者的天下啊~~
要追求強有力的認知。
舉一例:
今天早上,6歲的小儒被爸媽帶來,想尋求第二意見。
他之前被診斷為遠視加高度散光,醫院建議配鏡加點散瞳劑,而且散瞳劑要點到至少9歲。
「趕快戴眼鏡是對的,但是,他是遠視,完全沒有近視,有說為什麼要點散瞳劑嗎?」
小儒媽媽也很困惑:「不知道耶,好像是為了先預防近視。他點了以後看近的好像更不清楚,可是醫院說要點啊,所以我們就認真點了兩個月。」
我們幫小儒檢查後,確定他是遠視175度、散光400度,目前視力只能矯正到0.7,以六歲的孩子來說,仍落後於同齡的兒童,屬於視神經發育不足的「弱視」危險群。所以我們給的建議就是:
先把眼鏡戴好,戴滿。
“來亂”的散瞳劑,就別再點了吧。
「散瞳劑真的不要繼續點嗎?以後如果變成近視該怎麼辦?」媽媽追問。
我反問:「妳們都發現他點了散瞳劑以後,看東西更不清楚;那我問妳,現在我們想提升他的視力,是讓他越清楚越好?還是模模糊糊的比較好?到底要幫他一把、還是要扯他後腿?」
就好比,一個人的體能已經不足了,訓練都來不及了,難道還要再給肌肉鬆弛劑嗎?道理何在?
再者,現在當下的弱視都還沒改善,就想控制還沒發生的近視,不是捨近求遠、自亂陣腳嗎?
物質界有物質界的法則。在做出某種決定之前,請養成提問「這樣做的道理何在」的習慣,而不是在所謂的“權威”面前就得照單全收。
看看同樣是六歲的小薇,第一次來的時候,散光高達將近500度(見圖),配好眼鏡戴了幾個月,矯正視力就從0.3 一直進步到0.8 ;再經過一年,最佳矯正視力已經達到1.0了。這當中沒有點過散瞳劑,也還沒有用到遮蓋或訓練。
散光性的弱視,如果不戴眼鏡,甚且又點了散瞳劑,還想期望弱視好起來,恐怕最後還是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期,耽誤了孩子。
上師說,要直下承擔。真正單純的門徒,是好好聆聽並成為有意識的,去理解、去發問「Why?」。
也就是說,總是要知道:為什麼要這樣做?
祝福大家!
NAMASTE!!!